主要展覽
中平卓馬
03.11—
27.11.2018
27.11.2018
策展人
黃亞紀
更多
1976年生於台北,Each Modern亞紀畫廊主理人。前身是亦安畫廊(台北, 2014 -2017)的亞紀畫廊,旨在通過展現藝術家的獨特性創作,以此推廣跨地區性藝術形式與對話。作為台灣藝術界地位舉足輕重的亞紀畫廊,其眼光聚焦於中國內地與台灣本土創作前衛的中堅力量和新勢力影像創作,同時包括國際級攝影大師作品。在經營畫廊之前,黃亞紀是一名獨立評論家與策展人。
藝術家
中平卓馬
更多
中平卓馬(1938-2015)生於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學系畢業後加入出版社工作,擔任雜誌《現代之眼》編輯。自1960年代中葉,他便開始在不同雜誌發表關於攝影與電影的評論,也就在同時期開始攝影工作。
中平與高梨豐、多木浩二、岡田隆彥創辦「為了思想的挑發性資料」的攝影同人誌《PROVOKE》(森山大道於第二期加入)。當時,《PROVOKE》從既有美學中逃逸出來的粗劣、搖晃、失焦的影像特質,對日本攝影界造成極大的震撼。1970年,他在發表攝影集《為了該有的語言》。
然而很快,中平在1973年出版評論集《為何是植物圖鑑》,批判地檢視他之前所有的攝影創作。與篠山紀信共同出版《決鬥寫真論》後不久的1977年11月,他陷入了幾乎致死的疾病當中。儘管遭受失憶與失語的折磨,中平逐漸康復並繼續開始攝影。
1980年代,中平出版了兩本關於1978年後的作品《嶄新的凝視》與《Adieu à X》,隨後於2002年出版《Hysteric Six: 中平卓馬》。2003年,中平卓馬大型回顧展「中平卓馬:原點復歸-橫濱」於橫濱美術館舉辦,展出近800件中平創作旺盛時期的攝影作品,中平也重新獲得世人關注。2013年,「循環:日期、場所、行為」個展於紐約Yossi Milo畫廊展出。2015年9月1日,中平卓馬過世。
2017年1月,芝加哥美術館再現他在1971年巴黎青年雙年展的展覽「循環」計畫,同年亦安畫廊 · 台北(現亞紀畫廊)策劃了他逝後首次個展。中平的攝影評論集近來由台灣、中國、西班牙等多地翻譯出版。
中平與高梨豐、多木浩二、岡田隆彥創辦「為了思想的挑發性資料」的攝影同人誌《PROVOKE》(森山大道於第二期加入)。當時,《PROVOKE》從既有美學中逃逸出來的粗劣、搖晃、失焦的影像特質,對日本攝影界造成極大的震撼。1970年,他在發表攝影集《為了該有的語言》。
然而很快,中平在1973年出版評論集《為何是植物圖鑑》,批判地檢視他之前所有的攝影創作。與篠山紀信共同出版《決鬥寫真論》後不久的1977年11月,他陷入了幾乎致死的疾病當中。儘管遭受失憶與失語的折磨,中平逐漸康復並繼續開始攝影。
1980年代,中平出版了兩本關於1978年後的作品《嶄新的凝視》與《Adieu à X》,隨後於2002年出版《Hysteric Six: 中平卓馬》。2003年,中平卓馬大型回顧展「中平卓馬:原點復歸-橫濱」於橫濱美術館舉辦,展出近800件中平創作旺盛時期的攝影作品,中平也重新獲得世人關注。2013年,「循環:日期、場所、行為」個展於紐約Yossi Milo畫廊展出。2015年9月1日,中平卓馬過世。
2017年1月,芝加哥美術館再現他在1971年巴黎青年雙年展的展覽「循環」計畫,同年亦安畫廊 · 台北(現亞紀畫廊)策劃了他逝後首次個展。中平的攝影評論集近來由台灣、中國、西班牙等多地翻譯出版。
簡介
中平卓馬 (1938–2015) 或許是最重要、卻最被忽略的日本攝影家。終其一生,他都在向影像、語言、意義提出質問。他參與創辦的攝影雜誌《PROVOKE》,改變了二戰後日本攝影的面貌,影響無數後進;但充滿自省精神的他,卻在1970年代打後的日子,逐步棄絕自身以粗劣、搖晃、失焦聞名的攝影風格,雖嘗試提出嶄新的影像論述與攝影實踐方法論,但最終陷入創作的低潮,燒毀所有早期作品,徹底推翻自己與攝影的定見;再加上因酒精中毒所致的長期記憶與認知喪失,致使其後期於攝影界相對沉寂。
由台灣策展人黃亞紀策展的香港首次個人展「中平卓馬」,將分兩層空間呈現,分別檢視中平一生由60年代直到2015年間不同重要創作階段:從《PROVOKE》到《為了該有的語言》(1968–1970);從〈循環〉到〈氾濫〉(1971–1974);最後以其彩色系列 (2003–2015) 作結。觀眾可從中追溯中平在攝影思考與攝影實踐的探索過程,如何隨著時代提出充滿挑釁的新觀點,最終如何以極端純粹的彩色靜物像,具體示範了「一個不具任何主觀意識的視線」成立的過程,又如何與大多數攝影者或攝影理論的方向 ── 尤其西方主流攝影觀點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