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分享
陳巧真 X 程展緯:人與人的距離——創作人與被攝者/對象的關係(放映暨對談)
21.11.2021
地點
時間
2:30pm - 6:00pm
創作者
陳巧真
更多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畢業,現為獨立影像工作者,作品以錄像及攝影為主,包括《橋下的人》、《32+4》、《輝叔》、《叫我陳太》、《無調人間》及《尋找劉鐵民》。
與談人
程展緯
更多
十八歲前是木顏色高手(全班數一數二),篆刻都唔錯。二十六歲前跟陳老師學習混合媒介創作,當年混合媒介在媒介分類中就是「其他」。三十歲前曾當小學四年級班主任,主教美勞兼教常識,三十歲後才學會游水/泳和踏/踩單車,但還未懂中文打字就結婚了,算是半生的成就。四十歲前關心社會的公共空間和探討禮物經濟發展,希望在活生生的社會中回收活生生的藝術再學習。四十歲後專注個人職業發展,立志成為黃馬褂。
策劃及主持
鄧國騫
更多
混合媒介藝術家,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創作路途始於對其新界「原居民」背景無間斷的追問,繼而發展出對存在本義及親密式美學的探討,緊扣其生命的進程與經歷。此思考體現於其作品:淡化藝術和生活的界線,通過融和創作及人類種種矛盾意圖展現本質性、二元間的張力及感官節奏,往往展現出對稍縱即逝片刻的漫/延長凝視。他時常挪用和重構日常與個人文本以講述隱伏於生活的故事,觸及成長、承傳、自由、資本主義、消費主義、自然、政治、規範等,透露出對人事物的關懷。2009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2013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
語言
粵語
入場
隨喜樂捐
集合點
賽馬會錦田場外投注站
更多
當天請於2:20pm到達集合點
簡介
藉著放映陳巧真近作《一板間》 及《尋找劉鐵民》(試片),討論創作人如何走進社區,抱持何種溫度及方法接近某對象,繼而成為被攝者/經驗分享者。陳巧真與程展緯如何拿揑這種關係和距離,以及在作品呈現時如何轉化或轉化了什麼?
陳巧真:
「從前接觸過無家可歸的人,在城市一角尋找安身之所,從他們口中常聽到板間房的生活比露宿更不堪,經歷過自己數年來居住劏房的經歷,開始對香港的居住問題有一點體會,一直很想去關注和紀錄不同人的『屋企』究竟是怎樣的,居住環境又如何影響一個人。
還記得幾年前,看過一則新聞報導,是關於一個板房戶,在低矮的閣樓要爬著走動和生活。當時很大感觸,有人活著,彷似動物。我們認為住屋是一種基本權利,但現實,就是有人要付上大部分的收入,才能換取一個不一定適宜的居住空間。甚至乎,在那裡過上半輩子的人生。
老實說,對電影能夠對現實起到什麼作用或影響力,我是沒有抱著太大希望。但是,我還是產生了想拍攝板間房的念頭。
住屋的問題在香港已經被報導多次,連小學生都可能知道「棺材房」是什麼,我再去拍攝,究竟想拍些什麼?這些故事總被蓋上很多社會議題,土地、房屋政策、自由市場⋯⋯但在這些議題之下,他們是誰?又是如何地生活著?如何能夠,看見一個人複雜的處境和困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了一年的探訪及往後的拍攝,在影像裡去感受人的真實和獨特。」